命名数据网络的命名和缓存机制
第3章:命名数据网络命名机制
ICN提出以信息为中心的概念,关注的重点放在信息内容本身,因此命名是关键内容,通过命名才能够进行确定信息对象,并且实现加密。
命名机制有以下几个原则:
- 方便进行数据复制
- 充分利用整个网络缓存内容
- 通过解耦命名和寻址实现原生支持组播、移动性和多网址,无需采用附加解决方案
- 内容名字可以持久标识对象,独立于主机,名字是不变的
- 命名应有适应不同网络架构、适应不同网络的能力
NDN命名是层次化命名,命名是可读的,通过外部信任源签名
第4章:命名数据网络缓存机制
设计初衷是减少网络冗余流量,提高对用户请求的响应速度,降低服务器的负载等。
网络性能评价指标包括:
- 平均跳数:用户请求得到响应需要传输节点数量的平均值。
- 下载时间:从用户请求到被相应需要的时间,当链路带宽(也就是通信速率)一定的情况下,条数小,下载时间小。
- 负载公平性:单个节点收到的请求和响应与整个网络的请求和响应之比,用来分析节点的过载情况。
- 链路流量:链路上的流量情况,评价链路流量即衡量冗余流量的减少程度。
- 跨域流量:内容服务器位于其他域内。
路由器设备缓存角度评价指标
- 缓存命中率:用户请求缓存中就有的和所有请求的比例。
- 缓存替除数:节点按照一定策略替除的内容数目。
- 缓存效率:节点命中的内容数和节点缓存的总内容数之比。
- 缓存频率:节点缓存的内容数和流经节点的所有内容之比。
- 缓存多样性和冗余度:多样性是缓存的不同内容总数,冗余度是缓存相同内容的总数。
缓存决定策略:包括非合作型(1 ~ 2)和合作型(3 ~ 10)
- LCE策略:内容返回路径所有节点都存一份。
- Fix(p)策略:返回路径每个节点有概率p缓存内容
- Breadcrumbs策略:像LCE一样缓存数据包,但是缓存同时将缓存轨迹添加到一个新的特殊表项中。
- Intra-AS Co策略:在Breadcrumbs策略基础上,不仅维护自己的内容表,还维护邻居的。
- ProbCache策略:对流行内容缓存,减小缓存冗余。
- CBC策略:只选传输路径最中间的路由器缓存数据包。
- LCD和MCD策略:LCD在包中设置标记位,使其只能被一个节点缓存。MCD在其基础上下一节点缓存后,前一节点删除内容块。
- WAVE策略:流行内容在离用户近的地方,非流行在离用户原的地方。
- CLS策略:MCD升级版,依照标志位缓存,增加记录缓存轨迹的记录。
- DCM策略:引入缓存管理者的概念,不同域间交换缓存状态。
缓存替换策略:
- LRU:(Least Recent Used)缓存删去最远使用的一项。
- LFU:(Least Frenquecy Used)表中最不常用的策略。
- Least Benefit策略:在LFU基础上考虑了距离因素的影响。
- SLRU策略:最近最少使用策略,LRU和LFU的结合,使用频率高的就让其多呆一会,使用频率低的尽快走人,可以理解为通过频率给多长时间没用加了个权。
- SIZE策略:最大的移除,腾出更多的空间。
- LUV策略:(Least Unified Value) 依照缓存对象的访问历史评估对象再次被访问的可能性。设计了一个代价函数,有点机器学习的意思…
- RAND策略:随机缓存替换策略,不大理解为什么这也能称为策略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