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复习
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复习
1-1 概论
有效性问题。频谱资源紧张:日益增长的用户数和有限频谱资源的矛盾。
可靠性问题。信道环境恶劣:用户对业务质量的需求和无线传播环境的矛盾。
香农公式 $C = Blog_2\left(1 + \frac{S}{N}\right)$
无线传输时需要将基带信号转换为中频,再到射频信号,最后通过天线发送。
误码门限:为达到一定误码率需要的最小接受电平门限。
信源编码有效性,信道编码可靠性。
实体,协议和服务:实体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受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。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。服务是下层为相邻的上层提供功能调用。
下层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。协议是“水平的”,服务是“垂直的”;
网络协议的组成要素:语法,语义,同步
TCP四层结构:应用层、运输层、网络层和网络接口层
OSI七层模型:应用层、表示层、会话层、传输层、网络层、数据链路层、物理层
五层模型:应用层,运输层,网络层,数据链路层,物理层
- 物理层:完成相邻节点间比特流的传输,提供信号调制和无线收发等技术;
- 数据链路层:完成相邻节点之间数据的可靠传输。负责数据成帧,帧检测和媒体访问及差错控制;
- 网络层:完成两个主机之间的报文传输。负责路由生成和路由选择;
- 传输层:在两个主机的不同进程之间提供无差错和有效的数据通信服务。负责数据流的传输控制;
- 应用层:提供访问网络各种接口和应用层协议
1-2 无线个域网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
个域网:短距离,低成本,小功耗。蓝牙,红外,射频,UWB,Zigbee;
无线局域网:优点:灵活性,移动性,可伸缩性,经济性; 缺点:可靠性,带宽与系统容量,干扰,安全性;
BSS:无线接入点(Access Point,简称AP)和与之关联的一组无线终端设备(如笔记本电脑、手机等)组成的最小无线局域网(WLAN)单元。
基础架构网络:有AP,Adhoc架构:没有AP;
当多个终端同时访问同一资源时,(如共享的通信信道),就会产生信息碰撞,这时候就需要多址接入协议。
逻辑链路控制LLC层:提供与网络层的接口逻辑连接,负责流量控制、差错检测和纠正、数据帧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等。
介质访问控制MAC层:负责处理物理介质的访问和数据帧的传输,常用的多址接入有无冲突和有冲突两种。
无冲突多址接入:FDMA,TDMA,SDMA,CDMA;
有冲突多址接入:ALOHA接入,CSMA接入,用户数多,接入概率越低,接入时间越长。
随机ALOHA:随时发送—>检测到冲突—>重新发送,不需要时间同步,易损时间2个帧时;
时隙ALOHA:把时间划分为更长的时隙,按时隙发送,需要时间同步,易损时间1个帧时。
带捕获的时隙ALOHA:如果检测到冲突,就接受信号较强的那个分组,信号较弱的分组重发,这样减小的重传的机会。
当呼叫量很大时,平均时延随着呼叫量的增加呈指数关系增长。
CSMA:对ALOHA方式的一种改进,载波侦听多址。用户在发送分组前首先检测信道上是否有载波,如果有载波,则用户等候;一旦检测到信道上没有载波,就立即发送。当然这时还会有碰撞,一旦发生碰撞,仍采取重发的方式,但碰撞概率要小于ALOHA方式。
- 非持续侦听方式(CSMA-NP):用户有信息发送,就侦听信道,空闲就发送,不空闲就过一会重新侦听
- 持续侦听方式(CSMA-P):用户一直(持续)侦听信道状态,如果信道空闲,用户又有通信要求,就发送信息包,(还有的是以P的概率发送信息包)
- 侦听检测方式(CSMA-CD):发送过程中仍然监听信道,有冲突立即停止发送。出现在有线网络中
- 载波侦听CSMA-CA:发送过程中不能监听信道,常用于无线网络中
2-1 网络路由技术
(1)中继器(Repeater),实现物理层的连接,对信号进行放大整形或再生,以便延长传输距离。
集线器(Hub)-物理层共享
(2)网桥(Bridge) ,提供链路层间的协议转换,在局域网之间存储和转发帧;网桥可以改变帧格式。
交换机(Switch):数据链路层
(3)路由器 (Router),作用于网络层,在不同的网络之间存储和转发分组。必要时,用多协议路由器做网络层协议转换。
(4)网关(Gateway),提供传输层及传输以上各层间的协议转换。
隧道技术:没有协议转换,只有将被传输的数据分组作为中间网络分组承载的数据,穿越过去。
路由器的两个主要功能:选址和转发
路由选路的标准:最小代价,这个代价可能是链路容量,跳数,包丢失率,流的干扰延时。
路由算法的分类:
谁决定路径
- 源路由:源节点决定路由
- 网络路由:网络决定,网络路由包括中心控制(一个路由器计算出所有的路由表)和分布式控制(每个路由器计算自己的路由表)
源节点到目的节点有多少条路径
- 多路径和单路径
使用全局的还是局部的拓扑信息
- 全局:所有路由器有全部的拓扑信息,链路代价信息。(链路状态路由算法)
- 分散式:每个路由器只知道自己的邻居节点和到邻居节点链路的代价(距离向量算法)
是否是适应性算法
- 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
Dijkstra算法:
- $C(i,j)$:节点i到j的代价
- $D(v)$:源节点到目标节点v的当前最小代价
- $P(v)$:源节点到目标节点v的当前最小代价路径上的前一节点
- $N$:从源点沿已定义最短路径能到达的节点集合
路由条目:至少由4个部分组成,到哪个网段,从哪个接口出去,到达相邻路由器的哪个接口,路径的开销
静态路由:非直连网段比较少,网络拓扑比较简单;动态路由与之相反
域间内部网关协议IGP:自治系统内部使用的路由协议,RIP,OSPF协议等;
域间外部网关协议EGP:将路由选择信息传递到另一个自治系统中,BGP。
距离向量算法RIP:$d_x\left(y\right)$是从x到y的最小代价路径,路由器的连接状态收到路径上所有节点的影响。
$d_x\left(y\right) = min\left(c\left(x,v\right) + d_v\left(y\right)\right)$,其中v是x的所有邻居节点,有一点像递归遍历的思想,但是不能避免环路,可能无穷计算。(RIP通过从源到目的的最大跳数来防止路由环,使用UDP传送,最大值为15,距离值就是跳数,过于简化)
开放路径优先协议OSPF:每个路由器都维护所在区域的一个全局拓扑数据库,30分钟刷新一次,路由器的连接状态只收相邻路由器影响。当链路状态变化时,泛洪发送与本路由器相邻的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。
OSPF五种消息类型:问候(Hello),数据库描述(Database Description),链路状态请求(Link State Request),链路状态更新(Link State Update),链路数据确认(Link State ACK)
BGP协议:在AS之间交换”可达性”信息,目的是找到一条能到达目的网络且比较好的路由。每个自治系统至少选择一个路由器作为”BGP发言人”;
网络拥塞:当大量分组进入通信系统,超出了网络的处理能力时,引起网络性能的下降,拥塞时系统性能显著降低
服务质量QoS:可靠性,延迟,抖动,带宽
流量整形:调节进入网络的数据的平均速率,可用漏桶(可能丢失分组)和令牌环桶(不会丢失分组)两种方式。
2-2 线性规划最大流及其解法
网络性能模型:
$K$ 个源目的节点对: $(s_1, t_1), (s_2, t_2), …, (s_K, t_K)$
网络$G = (N, A)$:$N$为节点数,$A$为边界数
$d_k$ : $s_k$到$t_k$需要传输的流量
$u_{ij}$: 边$\left(i, j\right)$对于所有商品的容量限制
$c_{ij}^k$:在边$\left(i, j\right)$上发送一单位k商品流的代价
$x_{ij}^k$:边$\left(i, j\right)$上发送k商品的流量
多商品流的线性规划描述:$Min\sum_{(i,j) \in A}\sum_{k}c_{ij}^kx_{ij}^k$
$x_{ij}^k$代表 $i$ 向 $j$ 供给 $K$ 商品流,$x_{ji}^k$代表 $i$ 从 $j$ 需求 $K$ 商品流,源端只有供给,没有需求;目的端只有需求,没有供给。(记需求为正,供给为负)
一些假定:同质的产品,无拥塞,允许分数流,一对源节点和目的节点。
原问题和对偶问题:
$y_1$和$y_2$相当于为约束条件1式和2式乘的系数。
最大流和最小割定理
最大流问题:确定流的源和宿的情况下,求一个可行流$X$,使$V$最大,$V$是源宿间流的总流量。
最小割理论:一个割是将图的顶点分成两个不相交的子集,并移除连接这两个自己的边的集合。割的容量是值割中被移除的边的权重和,最小割指的是有最小容量的割。
增广路径算法和预流推进算法:都可以得到准确的最大流值
增广路径算法:通过在残余网络(Residual Network)中寻找增广路径来不断增加流量,直到无法找到增广路径为止。残余网络是在已经找到部分流量的情况下,剩余可增加的流量所形成的网络。
定义了$r_{ij}$为$arc(i, j)$ 的残留容量,即$u_{ij}$ - $x_{ij}$,增广路径即为残留网络中s-t的一条路径。
增广路径算法一次只能处理一条增广路径,每一次增广复杂度是$O(N)$, 一种改进的方式就是预留推进算法。
预留推进算法:其专注于对每一条弧的操作和处理,不必一次只处理一条增广路。不满足节点流量守恒,流入的>=流出的;其中流入量>流出量的结点,我们称之为活动结点,算法就是不断地将活动结点,变为非活动结点,使得预流成为可行流。
$e(i)$:节点 $i$ 的盈余;$d(i)$:节点 $i$ 的距离标签;$r_{ij}$:链路的参与容量
预留推进算法每个节点编号:表示在残余网络中该点到 $t$ 的最短路,也称作节点的高度。
算法过程准备,即首先将与 $s$ 相连的边设为满流,并将这时产生的活动结点加入队列 $Q$ 。这是算法的开始。
以后便重复以下过程直到$Q$为空:
(1).选出$Q$的一个活动结点u。并依次判断残量网络$G’$中每条边 $(u, v)$,若$h(u) = h(v) + 1$,则顺着这些边推流,直到$Q$变成非活动结点(不存在多余流量)。(Push推流过程) //同时把所有$v$加入活动结点的队列。
(2).如果$u$还是活动结点。则需要对$u$进行重新标号:$h(u) = min(h(v) + 1)$,其中边$(u,v)$存在于$G’ $中。然后再将$u$加入队列。//后面都满流时就吸不动了,负压自然也要重新计算。
可以证明,通过以上算法得到的结果就是最大流。
显然每次循环后标号和残量网络都是相容的。算法结束时$Q$为空,只可能是没有活动结点。因为一开始就把从源所有的流推了出来,只可能是要么能够推到汇要么最后退回源。显然,一开始源的标号最高,退回源说明源汇之间已被切断,否则总能杀出一条增广路来。
如果该算法的Q是FIFO队列,则时间复杂度为($n^2m$),/最高标号不会超过$n$(超过时必无到汇的路径),所以$n$个点每个最多重新标号$n$次,两次标号之间$m$条边每条最多推流一次。/如果是优先队列,并且标号最高的点优先的话,我们就得到了最高标号预流推进算法,其时间复杂度仅为$(n^2\sqrt m$,算是比较快的最大流算法了。
2-3 线性规划最大流及其解法
求解最小成本流量分布的问题,它是将最大流问题与每条边上的成本结合起来,以找到在满足容量约束的同时使总成本最小化的流量分布。
3-无线自组织网络Adhoc
应用场景:军事通信,协同计算,应急通信,无线网状网,无线传感器网络;
涉及的问题:移动问题,不需要基础设施问题,组网问题,网络必须快速展开问题。
特点:没有中心实体(如基站),自组织,自愈的网络;多跳,临时,无中心;
多跳网络的优势:增强了网络扩展性(单跳范围有限),减少了干扰(如果范围太大,其他设备发送有干扰),提高了网络吞吐量(通过多跳共享不同的信道,可以同时传数据),降低了能量消耗(增加设备的发送功率需要成本);
Adhoc与其他网络的比较:
- WLAN,红外都是单跳网络,不存在路由问题,主要研究点在物理层,终端通过接入点接入网络。
- Adhoc网络是多跳网络,移动终端的通信是对等的,主要关注路由协议为核心的网络层设计;
隐藏终端问题:当节点A向节点B发送数据时,由于阻挡等原因,节点C无法监听到A发出的数据信号,因此节点C认为信道空闲并向节点B发出数据,来自A和C的数据信号在节点B处冲突,造成接收失败。
暴露终端问题:当节点C向节点D发送数据时,节点B同时可以监听到C发出的数据,从而认为信道忙、处于“避让”状态,进而B无法向A发出数据,造成信道浪费;
CSMA(载波侦听多址接入)可以实现信道的随机接入,但是未能解决隐藏终端问题;
CSMA/CA:采用RTS/CTS机制解决了隐藏终端问题;
CSMA/CA的吞吐量:
- DIFS:分布式帧间间隔,数据帧之间的时间间隔;
- SIFS:短帧间间隔,ACK,CTS等短帧的时间间隔
- CW:随机竞争窗口CW时间
网络层影响因素:底层无线通信技术的性能(有限的无线传输带宽),节点密度, 节点移动速度(拓扑快速变化),通信负载和通信模式;
主动式路由:DSDV协议:路由表项包括目的节点,到达目的节点的度量值,目的节点相关的序列号;
- 优点:简单,易于实现,能快速对拓扑变化作出反应、
- 缺点:必须维护到所有目的节点的路由信息,路由信息必须定期更新,即使网络拓扑无变化也存在开销,维护的路由可能从不使用。
反应式路由:(按需路由) DSR,源动态路由协议,发送节点在分组中携带到目的节点的路由信息。
- 优点:不需要周期性发送分组来维护全网路由信息,可以提供多条路径
- 缺点:每个分组需要携带完整的路由信息,降低了带宽的利用率;
域路由:不限定域的大小,域内节点通信也可以多跳
分簇路由:有簇首,簇内所有节点与簇首直接通信。
路由的性能指标:端到端的数据吞吐量和数据时延,路由获取时间,乱序交付百分率,效率;
功率消耗:通信有关,计算有关
QoS指标:时延,带宽,分组丢失率,时延变化(抖动),功率消耗,服务覆盖范围;
4.无线传感网络WSN
定义:无线传感器网络由部署在检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卫星传感器组成,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网络,目的是协作感知、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的对象信息。
传感器节点组成:传感器模块(信息采集和数据转换),处理器模块(存储采集的数据和其他节点发来的数据),无线通信模块(收发采集数据),能量供应模块(为传感器节点供能);
三层平台:能量管理平台,移动管理平台,任务管理平台;
数据融合技术:在数据收集过程中,对多个传感器节点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集成,去除冗余信息,以减少网络不必要的能耗;
数据融合的算法:贝叶斯估计,极大似然估计,卡尔曼滤波,最小二乘,聚类分析,神经网络
实现WSN的主要技术:zigbee,WiFi,Bluetooth
- zigbee:专注于低功耗、低成本、低复杂度、低速率的短距离无线网络通信技术;
应用:军事,环境检测,医疗护理,智能家居,建筑物状态监控,空间探索
问题:网络内通信,成本,能量供给,网络结构
5-1 容迟容断网络DTN
现有的网络架构:蜂窝网,有线的骨干网加上无线的最后一跳;
传统的Internet的特点:端到端的路径没有非对称带宽,延时很短,链路损耗很少,节点移动和重组较少,不适合长期存储数据;
DTN产生的背景:随机的节点移动性,大延时低速率,带宽不固定,高错误率低容量,机会性链接,长的排队时延;
DTN的特点:长延时,节点资源有限,间歇性连接,不对称数据传输,低信噪比(高误码率),可靠性,无ARQ,利用保管传输机制的逐跳可靠性;
DTN架构:运行在已有的网络协议栈上,在应用层上以代理的形式实现,不同网络之间的互操作通过网络边界上的DTN网关实现;需要较低标准的时间同步。
DTN和因特网的比较:
相同点:都是为运行于不同环境的底层协议栈提供互操作,提供存储转发服务;
不同点:DTN使用永久存储器实现消息转发,因特网利用内存实现分组传输;DTN能连接性能差异很大的网络,对于底层协议栈的假设比IP更少,因此比因特网模型更通用。
Bundle束层:
将数据封装为bundle,并为每个bundle分配唯一的标识符,bundle包含了数据本身以及一些元数据,如源地址、目的地址、时间戳等;当节点不能转发时,Bundle层将bundle存储在节点的存储器里。
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:
- 流量控制:限制向下一跳DTN节点的发送速度。
- 拥塞控制:在DTN网关上处理对永久存储器的竞争。
DTN的特性使拥塞控制很困难:可能很长时间没有下一跳,数据不能排空,而且节点累计的数据还不能删除;
可能的拥塞控制方案:
- 存储空间满时拒绝新的连接
- 将保管传输转移到其他可能的保管节点
- 丢弃非保管传输的消息
- 极端情况下,丢弃保管消息(尽量避免)
DTN中需要命名和编制的节点:主机,路由器,网关
命名机制:每个节点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BID,是唯一用来标识和寻址数据单元的值。
DTN路由:最小化时延,最大化网络吞吐;目的是最大化消息传输成果的可能性,这点和常规路由不同;比如a节点可以转发到b,如果b的交付概率高于a,就会转发;
主动式路由和反应式路由:主动式路由协议可以理解为每个节点试图同步全网拓扑,反应式路由协议可以理解为需要发的时候主动找拓扑,不需要就不找。OLSR是前者的经典例子,AODV是后者的经典例子。前者一般转发速度快,但拓扑维护开销大,且在高动态场景性能差,后者则反之。
按照对拓扑知识的了解分类:没有知识,完全知识,部分知识;对拓扑知识了解的越多,算法越复杂,算法的性能性能表现就越好;
DTN网络的描述:可以用图来抽象描述,边在延迟,容量和方向性方面是时变的,当一条边有零容量时,说明断连;
6-移动计算
相比分布式计算的区别:网络质量不可预测,节点信任度低,本地资源有限,电池消耗限制;
移动互联网:用户通过手机等手持终端以无线的方式接入网络;
应用:办公,医疗,移动支付,通信社交